林海讲话以后,袁世凯、张謇、史克纳分别进行了简短讲话。每个人讲话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,纯属形式主义,不过却是有必要的。全军的第一个大会,如果军队领导不出来露个面,只怕威信会有所降低。
成军仪式进入第二阶段,奏唱军歌。张謇命令:“唱《定武军进行曲》!”
张謇开始在主席台上打起节拍,士兵显然都是受过训练的,在张謇的指挥下,嘹亮的歌声弥漫在操场上,响彻在天空中!
“向前向前向前!
我们的队伍向太阳,
脚踏着祖国的大地,
背负着人民的希望,
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。
我们是工农的子弟,
我们是人民的武装,
从无畏惧,绝不屈服,英勇战斗,
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,
定武军的旗帜高高飘扬。
听!风在呼啸军号响,
听!战士歌声多嘹亮!
战士们整齐步伐奔向浴血的战场,
战士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,
向前!向前!我们的队伍向太阳,
向最后的胜利,向祖国的富强!”
豪迈、威武、奔放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。李鸿章感到热血沸腾,有一种兴奋得要窒息的感觉,他激动地对盛宣怀说:“这首歌词曲浑然一体,如大江洪流,磅礴大气,尽显我大清军队一往无前、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,塑造了我大清男儿的英雄形象。这是一首好歌啊!”
盛宣怀连忙说:“是啊,每一次听到这首歌,宣怀都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。”
李鸿章问:“这首歌是何人谱写?”
盛宣怀回答:“是徐志摩所作。”
“又是他?”李鸿章的目光不觉看向了站在主席台一侧的林海,这个年轻的商人穿上军服以后,俨然有一种万军统帅的气魄,这种气魄他只在自己的老师曾国藩身上看到过,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。
“这个徐志摩能文能武,是个难得的人才。杏荪,当初你把他推到湖广那边去,是看走眼了啊。”
“是。是宣怀之过。”盛宣怀虚心承认,说道:“不过据我所知,徐志摩在湖广的几个企业运转得都很好,并不需要由他亲自统管,他这几个月也很少去湖广。而在天津,他已有一家报纸,又筹备办学堂,现在还成了定武军统领,短期内不会离开这里。宣怀愿意想办法让他长驻天津,为中堂所用。”
李鸿章说:“荒唐,徐志摩是皇上器重的人,我还能和皇上争抢人才?”
盛宣怀笑道:“中堂,为皇上所用和为中堂所用,其实并不矛盾。徐志摩在天津办洋务,是为天津出力,为中堂出力,又岂非是为国家,为皇上出力?只要用这个人时,不与皇上的意愿相冲突,那就没有问题。”
“嗯,这样说也说得通……”李鸿章抚了抚胡须:“杏荪,你有什么办法令徐志摩长留于天津?”
“办法总是有的,目前只想到一个,只是不知道当说不当说。”盛宣怀看起来有些犹豫。
李鸿章瞪了他一眼:“你还和我来这一套?说吧。”
盛宣怀忐忑地说:“中堂,宣怀与徐志摩接触颇多,对此人颇有了解。此人不缺钱,对权势也看的很淡,用常规手段是无法笼络的。但此人是家欣小姐的知己,所以宣怀就想,若是家欣小姐能回到天津来,并且亲自请他……”
盛宣怀点到为止,涉及到皇家的事情他可不敢往深里说。李鸿章端起茶杯,缓缓递到口边,在这个过程中,他一直在思考着盛宣怀的话。
“缓一缓,还是缓一缓吧……”
盛宣怀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,心想:中堂大人老了。如今中日已是剑拔弩张,一旦开战,正是徐志摩这样的带兵之人飞黄腾达之时,虽然以中堂的实力,到那时未必就不能拉拢此人,但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。
李鸿章盛宣怀正在小声谈论时,《定武军进行曲》已经演唱完毕,成军仪式进入第三个阶段:宣读命令。
林海走到李鸿章身前:“中堂,可以宣读圣旨了。”
李鸿章点了点头,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长方形锦盒,那锦盒是顶盖的,有两个象牙制成的插扣。李鸿章取下插扣,打开锦盒,只见红绸制成的内盒中静静躺着一卷绸册。
取出绸册,李鸿章走到主席台前端。双手将绸册牵开,这是一卷五彩龙边绸册,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圣旨。”
李鸿章朗声宣读了圣旨。
很多电视剧里,圣旨都是由太监宣读的,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圣旨就是一份文书,谁都能宣读。
封建社会由皇帝下达的文书主要由两种,一是圣旨,二是诏书。诏书就相当于公告,是让老百姓看的,而圣旨一般是正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下达的命令。一般情况下,诏书通常是半文半白的,而圣旨就是之乎者也,要很高的文化才能看懂。
林海当然听不懂圣旨的每一句话,不过大致还是能了解其中的涵义,大意是说我国要显示一下武力,所以要成立新军,你们要好好训练,多拿小红花。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。
令林海比较惊奇的是:李鸿章年龄不小,中气却很足。
李鸿章读完圣旨以后,对林海说:“徐将军,接旨吧。”
林海、袁世凯、张謇三人一起上前,三人一起作了一个单膝跪倒的姿势,只不过林海耍了一个滑头,他那条腿根本就没跪在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