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什么比为自己而战还更能激发士气的了,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决定自己的命运。不论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是如此,他们都希望能撑过这最糟糕的时刻。
最为士兵已做好在战斗中牺牲的觉悟,就算过程不那么顺利也算不上太大的问题。尤其是进攻方更具备孤注一掷的决心,哪怕失败也可以自身的战斗经历变成后续部队的探路石。
机甲所记录的一切都将被快速生成并模拟,从地形、气流、光线到敌人所在都将一一复原。同时会有参数与制式装备一样的模拟部队被丢进去,然后就会在那样的电子空间内反复突击无数次。
以这样的方式便能在数秒内提供最优攻击策略,总能寻找到令防守方无法顾及到的进攻路线。
当然这是最理想的发展,就算再不济也能将自己等人的战斗记录传回后方。这可以证明他们在最后关头也一直都奋战不休,或许也将成为自己等人的最后记录吧。
发起突击的位置距离黑门稍有些远,这是由于中间缺乏遮蔽物所带来的无奈。先发出击的小队便分出一部分跳入海中,另一部分则在空中同步推进。
一般来说有海水作阻隔便能使得能量衰减,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自己所受到的伤害。可在那样的环境下也会等于身处更加密集的介质中,一旦遭受到高强度冲击波就会产生更严重的损伤。
所以也说不上天上和海中的小队哪个更幸运,一切都得通过战斗后的结果来判断。
第一波的攻击主要就是为了试探火力,这是不用明说也被所有人都知晓的事情,通常也是存在较大危险的任务。如果存在陷阱就会在前进中被动吃下,能够幸存一般要靠不只存在于哪里的运气。
但前进的士兵们无一产生退缩的念头,自己的尸体至少能为战友们趟出一条活路。
因为陷在这里就不存在前方、后方、安全或危险的选择,不胜则死已经成为他们所有人的共识。除非是愿意丢下过往的一切荣耀去跪地投降,否则所有人都渴望能将敌人彻底踩在脚下。
发起突击之人都卯足劲想要活着靠近目标,他们交替掩护的战术动作可说是完美无瑕,足以成为战术教学的标准模板。而坚持防守的残兵们则以监视器注意外面的一举一动,并且为远超己方的敌人数量而心忧。
但先前的大话已经放下,这时想再撤退就有可能被对方衔尾而击,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停不下来的溃退。经历过的战斗越多就越清楚眼下不能撤,唯一的选择就只有硬着头皮强行顶上。
按说本该是让海下的小队先推进大半的距离,然后才该由空中的小队冲击以达成并进态势。这主要是在水中的移动速度实在有限,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配合。
但孤零零的黑门彷佛并无威胁,尤其是并未看到预想中的防御工事及武器,更不用提久久未有敌人露出身形了。
理智一直在心底告诫进攻方要沉住气等待配合,但侥幸心在压力的作用下就被成倍地放大,以至于进攻方的小队转而做出了更冒险的选择:派出少量单位抵近侦察也许更能节省时间。
志愿前往的两位士兵很快就驾驶着座驾出击,强悍的引擎在数秒内就使得他们进入足以激发音爆的速度。在接近目标时都选择一直采取无规律机动,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自己被击中的概率。
其中一个拉升机体试图占据高度优势,哪怕并没发现机战对象也不曾降下。一个则是保持在海面上数十米的低空飞掠,试图在快速擦过黑门附近时获取近距离信息。
相对而行的二人也不知道哪个做法最安全,但都很清楚选用的模式越多就越能筛选出正确的方式。
而这样的侦查过程实在是非常简短,以不同距离和高度掠过的双机也未能获得太多东西,最多就只是提高了相关图片的清晰度,其中尤以低空近距离的信息采集更令人迷惑。
瞬间的数十帧画面中竟然能看到一个山洞,简陋的构造中偏偏还又存在一些人为迹象。真与先前预想的厚门重兵存在较大差别,也不知击毁主力舰的武器是藏在哪里的。
当然他们可以认为这不过是光学欺诈,只要使用简单的投影设备就能制造出种种虚影。因为同时传来的还有多种互相印证数据,能够显示出打上去的波形不会产生应有的反射,就仿佛被吸收了一般。
这也让分析者认定黑门采用了隐身设计,就是那洞窟的影像也是一定是被制造出来迷惑人的。于是为了证实猜想便下令引而不发的空中小队靠近,务必要以各种方法去找出那里的漏洞所在。
原本逡巡不前的小队也是如此认为,在命令下达后便痛快地接受了。他们先是以快慢不一的变速重新聚成攻击阵型,随后便在前进中调整速度保持一致,接着就在同步的加速中冲锋向前。
黑门外部的动作都落在洞室之中的残兵眼中,他们都从不起眼的伪装检测器看到了态势正在恶化。技术士官便咬着牙下令跨过洞室中的黑门正反面,而当他们再踏出时则从相反方向现身在异星的黑门两边。
正是因为此物具备奇妙的空间特性,也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快速展开兵力的需求。
只见他们在冲出黑门后便排成互相背对着两列,一旦观瞄设备锁定敌人就毫不犹豫地开始快速射击。而当这些人开始射击时也同时在放低身位,这样就可以令后续出现的战友们以战姿